为什么我们鼓励孩子们离开舒适区?|奔涌吧,后浪!

2020-09-04 09:40

8月6日,我们迎来了29期的伙伴们。

这一期与前两期不一样的是,在营员伙伴中,26个孩子的年龄平均都在13-15岁,10岁以下的孩子仅有2名;而本期共有11个小义工,年龄平均在15-16岁。

这个阶段的孩子,他们还没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,却开始有了自己的自主意识;他们有些人从小养尊处优,没有吃过苦;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还不清楚自己是谁,想要什么,缺乏动力和目标。

他们自愿来到这里,意味着想从舒适安逸的生活中走出来,进行一定强度的刻意训练,吃一点有意思的苦,也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

为什么我们鼓励孩子离开舒适区?

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,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。

那肯定会有人要问了,我们为什么要突破舒适区呢?难道人活得不就是为了舒适地生活吗?

曾经有一个妈妈跟我们说起这样一件事:她的儿子已经高中了,有一次自己去买鞋子,还要打电话给妈妈,打了一个多小时,买什么颜色,买多大码数,买什么款式,都要妈妈给自己意见,他没有办法自己作决定。

一个17岁的牛高马大的孩子,他没有自主的能力。他已经习惯了父母无孔不入的守护,但凡他想做什么决定,都会习惯性地望向父母,寻求建议和帮助。

美国某权威杂志曾经做过一个专题为《被过度保护的孩子》,它指出:以安全之名的过度保护,已经将独立、冒险和探索精神从孩子们的童年中剥离,然而孩子们实际上并没有变得更安全(尤其是在心理层面)。

所以,一个没有自律和自主能力的孩子,自身会渐渐失去了冒险和探索的欲望,没有好奇心也就没有了创造力。


我们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

离开舒适区的第一步,就是改变自己身体习惯和行为习惯。

在家里备受家人宠爱的“小皇帝”“小公主”,来到营地,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去领物资、搬运行李、整理帐篷……我们鼓励父母放手,一切让孩子自己来。

在6天的营期生活中,孩子们的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来完成,养成自主的生活能力。


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晨跑5公里,每天上课前上交手机,每次集合都要遵循守时、安静、整齐的规则,养成自律的生活习惯。

在开营当天,孩子们还要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去结交三个以上的新朋友,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伙伴,他们需要勇敢跨出那一步,去大方地介绍自己,同时帮助其他伙伴。

13岁的一阳这次是一个人过来的,去年,他和父母参加了张掖训练营。“上一次我得到了很多伙伴的帮助,这一次,我想要帮助别的伙伴。”来到营地后,他一直在帮其他的小伙伴拿行李、整理帐篷,交到了很多同龄朋友。在竞选营长时,他获得了最高票数的支持,成功当选了营长。

突破舒适区的关键一步是打破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,成为为成长型的思维模式。也就是说不看重结果,不害怕失败,只关心和享受当下正在做的过程。

思维模式的改变,而背后支撑改变的则是心理韧性的力量。明天,这群孩子将开展36公里的徒步,每个人带上两瓶矿泉水,一个能量补给包,从营地出发,攀爬苍山(约800米)并沿着半山腰的玉带路(约10公里)穿越,然后沿着洱海边回到营地,全程约12小时。

徒步期间可能会遭遇大雨、烈日,会累、渴,脚上会起水泡,会崩溃想哭,会想要放弃,怎么办?只有坚持,有时候意志力真的就是逼出来的。

很多孩子待在舒适区里久了,就不愿意出来了。我们要做的,是激发他们的内在,让他们自己走出来,挑战自己。

当他们的内在被激发并突破舒适区后,他们的潜能是超乎自己想象的。


在上一期的营员中,有4位小伙伴(13岁的秀如和乐铭、16岁的东城和煜晋)主动要求留下来做义工。在经历36公里的徒步后,相比他们刚来到营地的时候,他们已经变得不同了。






“我一开始很抗拒这样的训练营,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人,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走下来。徒步到后面我的脚底长了4个水泡,脚每抬起一下就痛一次,全身都痛,我真的很想放弃。但是伙伴们一直支持我、鼓励我、陪伴我走完了全程,我感觉自己能做到了。”13岁的秀如决定留下来做义工,只因为陈老师的几句话,她决定再挑战自己一次。

其实人在突破舒适区之后,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抵抗磨难的能力,还有因为突破自己而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。

这种成就感和韧性会伴随着他们走过今后的每一次难关。也许对于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3、14岁的孩子们来说,初中、高中的生活就是他们必须要走的“英雄之旅”,他们需要找到自己,找到梦想,并用专注、坚持的能力去跨越困难,进入下一个更好的阶段。

奔涌吧,后浪们!我们会和五维伙伴们一起,见证你们的成长和蜕变。